老战友的经“桑”之道
味觉是一条隐秘的时光隧道,它以最质朴的方式,将尘封的记忆瞬间唤醒。当我撕开老战友何先举从川北南部寄来的桑茶包裹时,那股特有的焦香顿时在空气中弥漫开来,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军旅岁月与桑梓故园的双重记忆之门。
这位从西藏亚东退伍的老兵,在微信里告诉我:“冬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对间质性肺炎有辅助疗效。”字里行间透着军人特有的严谨,又饱含着战友间无需言说的牵挂。我看着手机上微微闪烁的字迹,仿佛看见他在桑园里俯身耕耘的身影——就像当年在军营里,誊写家书时那般认真。
“天上取样人间织,满城皆闻机杼声”,这脍炙人口的诗句,就是对著名“蚕桑之乡”、“丝绸之乡”四川南充的真实写照。老战友何先举所在的南部县,就是南充重要的蚕桑和丝绸产地!
取几片桑茶置于玻璃杯中,沸水冲下的瞬间,叶片在杯中舒展旋转,渐渐还原成一片完整的桑叶形状。水色由清转黄,由浅入深,恰似时光在茶汤中层层晕染。轻啜一口,先是一缕若有似无的焦香,继而清苦回甘,最后留在舌根的是熟悉的草木清气。这味道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记忆的闸门。
我的舌尖率先回到了川中丘陵的童年五月。那时灶膛里的火苗欢快地舔着铁锅,母亲将新采的桑叶铺在锅底,用手快速翻动。叶片在高温中发出细碎的爆响,渐渐蜷曲成墨绿色的精灵。母亲总能精准把握火候——“要焦而不黑,这样泡出的茶才有魂魄。”她常说这话时,额角的汗珠正顺着鬓发滑落,滴在灶台上发出“滋”的轻响。
那时的桑茶是贫瘠生活中的甘霖。母亲常常往茶里添些野薄荷、蒲公英,有时还会加入几片石榴叶。父亲捧着粗陶大碗,总会笑着说:“树叶同源,都是大地的馈赠。”他继而讲述饥荒年代吃树皮的经历,那些故事伴着桑茶的清香,竟也变得不再苦涩。如今回想,那哪里是在喝茶,分明是在饮下整个春天,是在品味生活淬炼后的从容。
茶杯上的热气氤氲中,我仿佛看见何先举在他的青田蚕桑园里忙碌的身影。这个从西藏退伍的老兵,把军人的坚毅带回了桑梓之地。他的桑园里,每棵桑树都像列队的士兵,整齐地排列在川北的红土地上。春夏之交,桑葚如玛瑙般缀满枝头,游客们提着竹篮穿梭其间,孩子们的笑声惊飞了枝头的麻雀。何先举穿着旧军装,耐心教城里来的孩子辨认桑叶品种,那神情一如当年在军营里教新兵叠被子时专注。
老战友何先举的蚕桑情缘,恰似一部丝绸行业的微缩史诗。1988年退伍后,他被安置到县丝绸厂保卫科,从此与丝绸结下不解之缘。经历过企业倒闭的阵痛,遭遇过国际市场的惊涛骇浪,甚至远走拉萨经营啤酒代理,但最终还是在2008年带着妻子回到南部,重拾蚕丝旧业。我知道,这不仅是商业选择,更是一个老兵对故乡的深情守望。
如今他的汉缘丝绸有限公司,已然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让古老的蚕桑业焕发出新生机。我参观过他们的手工蚕丝被作坊,工人们手法娴熟地拉扯蚕丝,云朵般的丝絮在阳光下闪着珍珠般的光泽。何先举指着正在工作的村民说:“这些大姐以前都是外出打工,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说这话时,他眼中闪着军人特有的自豪光芒——那是一种退役不褪色的责任担当。
桑茶的第二次冲泡,汤色愈发澄澈。茶叶完全舒展,能清晰看见叶脉的纹路,如同地图上蜿蜒的河流。这让我想起杜甫在《屏迹》中写的“桑麻深雨露”,千年前的诗人早已参透桑麻与大地之间深沉的联系。南充作为“蚕桑之乡”,每寸土地都浸润着丝绸的基因。这里的战友谈起蚕桑,就像谈起自己的血脉至亲。
作为一家涉农企业,除了要有致富思源的觉悟和先富帮后富的初心外,还应该积极参与产业振兴,为乡村发展奉献力量,实现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老战友何先举正是以这样的心境,编织着他的“桑”业蓝图,描画着他心中的美丽乡村。
孕育于南充千年蚕桑文化的厚重土壤,借力于绿色健康食品产业蓬勃兴起的东风,何先举的汉缘丝绸有限公司以“立桑为业、多元开发,三产联动、融合发展”为指导思想,以桑产业生物科技园和桑茶基地产业园为平台载体,不断拓展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科技含量与品牌影响力,以龙头之姿引领着南充茶桑产业持续做强做优。他经过多年的收集比对桑品试验,以及自然气候条件对比,桑茶结合传统茶制作工艺,沉浸于实验室,整夜蹲守在车间里,请教拜访行业专家……不久后,桑叶茶成为了汉缘传统蚕桑产业的新亮点,丰富了蚕桑产业内涵,延伸着青田蚕桑产业链条,开创了汉缘蚕桑转型升级发展的新出路。
在“桑叶茶”标准化加工工艺和设备、“桑叶+花+花草果”产品配方和加工工艺、“桑叶茶加工技术规范”等方面,何先举在强大的科技研发与智力支持下,目前,汉缘已经开发了“同耕人”春桑茶、霜桑茶、桑茶粉、药桑、复合型桑茶五大类产品并规模化生产,还将研发的桑叶面条、桑茶粉小饼干、蛋糕等休闲食品。
茶过三巡,我开始细细品味他一同寄来的桑椹干。深紫色的果肉酸甜适口,勾起另一种味觉记忆。小时候偷吃桑椹,总是把嘴唇染得紫红,回家少不了母亲一顿责骂。如今这些经过现代工艺加工的桑椹干,既保留了儿时的风味,又增添了时代的精致。何先举在微信中说,他们正在研发桑叶面条、桑茶饼干等衍生食品,让古老的桑树焕发全新的生命力。
夕阳西下时,我续上第四泡桑茶。水色已淡,茶香渐远,但回味愈久。恍若看见秋日桑园的场景:阳光穿过桑叶的缝隙,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采桑人手指翻飞间,嫩绿的桑叶簌簌落入竹筐;远处的制茶车间里,杀青机正吞吐着新鲜的叶片,茶香弥漫整个山谷。
这片小小的桑叶,从《诗经》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一路飘来,穿过汉唐的丝绸古道,飘过宋元的桑麻阡陌,最终落在现代人的茶杯里。它承载着千年农耕文明的记忆,凝聚着战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更寄托着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
饮尽最后一杯茶,我及时拍了些照片和视频发给老战友。点开手机的瞬间,忽然懂得这桑茶真正的滋味——它是时间的结晶,是记忆的琥珀,是一片桑叶跨越千山万水的深情告白。在这速食时代,还有人愿意慢下来制作这样一包桑茶,还有人记得用最传统的方式传递情谊,这本身就是一种浪漫的坚守。
窗外华灯初上,杯底残留的桑叶依然散发着清香。味觉确实是一条神奇的捷径,它让我们在杯盏交错间重回青春岁月,在茶香氤氲中看见一片桑叶的千年之旅,更让我们懂得:最深厚的情感,往往就藏在这些看似平常的滋味里,等待某个时刻被重新唤醒,然后如蚕丝般,将相隔千里的人们,重新紧密相连。
这片来自战友桑园的叶子,就这样泡出了西藏军旅的完整记忆,泡出了一段跨越四十年的战友情,更泡出了千年蚕桑文化在新时代的鲜活脉动。茶会凉,叶会沉,但留在唇齿间的回甘,却久久不会散去——就像那些值得用一生珍藏的战友情谊,历久弥香。
作者简介:
贾洪国:1968 年生人,西藏军旅五年,双流县报记者十年。出版有个人文学集《 一花一世界 》《 人生足迹 》 《 风兮雨兮》。近年来,主要精力用于采写《寻访战友故事集》,目前已完成了《军旅宥坐——寻访战友故事集》两册,50万字已汇编成书。因为“人在变老,军旅的记忆却永葆青春!”把文字当成爱好经营,把生活当成诗意品味,一念花开,一念云起,在时光中拈花微笑,能穿透岁月漫漫的尘埃。
炒股股票配资网站,最安全的配资平台,在线配资论坛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