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来源:《邓小平传》、《江西党史资料》、相关当事人回忆录、小平小道陈列馆资料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
1969年深秋,江西省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的车间里,一个身材不高、面容坚毅的老人正在熟练地操作着锉刀。工友们都叫他"老邓",没有人敢多说什么,大家心里都明白这位"老邓"的真实身份。
在那个不寻常的年代里,有一个人冒着巨大风险,悄悄地保护着这位落难的老革命家。这个人就是江西拖拉机修配厂的厂革委会主任——罗朋。
巧合的是,罗朋曾经在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工作,算是邓小平的"老部下"。
当年在晋冀鲁豫军区,罗朋就对这位首长充满敬意。如今在这个小小的工厂里重逢,角色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特殊的安排
1969年10月18日上午,时任江西省革委会核心小组办公室主任程惠远接到一个重要电话。不久后,省革委会副主任陈昌奉和程惠远一起专程来到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
陈昌奉开门见山地对厂革委会主任罗朋说明了情况:中央决定将邓小平安排到江西劳动,省革委会决定把他安排在这个厂。
接着,陈昌奉布置了三项具体任务:一是确保安全,必须百分之百保证安全;二是车间的劳动由厂里安排,每天三四个小时;三是关于称呼问题,在厂里就叫"老邓"。
陈昌奉特别强调保密的重要性,这个任务只有厂里的工人知道就行了,不能告诉家属。
罗朋听完后,心情复杂。他知道这个任务的分量,更知道其中的风险。作为曾经在二野工作过的老同志,罗朋对邓小平并不陌生,反而充满了敬意。那个年代,能够得到这样的安排,既是信任,也是考验。
当晚,罗朋连夜召开厂里的骨干会议,传达了省里的指示。他特别强调,要绝对保证邓小平的安全,这是政治任务,容不得半点马虎。
罗朋深知,在当时的环境下,这个任务的难度很大。既要让邓小平得到应有的劳动锻炼,又要确保他的安全。这需要极其细致的安排和周密的考虑。
【二】1969年10月22日的到来
1969年10月22日,一架老式伊尔—14型军用飞机降落在南昌向塘机场。邓小平与妻子卓琳、继母夏伯根走下舷梯。这一年,邓小平65岁,卓琳53岁,夏伯根70岁。
他们被安排住在原福州军区南昌陆军步兵学校的"将军楼",这是一幢灰顶红砖的两层小楼,距离拖拉机修配厂约一公里。小楼前种有4株月桂,环境相对安静,适合休息居住。
11月9日上午9点左右,邓小平和卓琳第一次走进了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的大门。老工人程红杏至今还记得那个时刻,邓小平穿着一套卡其布的深蓝色中山装,脚上是草绿色军用胶鞋,表情淡定从容。
看到眼前这个普通朴素的老人,程红杏和工友们都有些意外。他们原本以为会看到一个愁眉苦脸的人,但邓小平的精神状态比想象中要好得多。
罗朋亲自安排了邓小平的工作。由于邓小平年轻时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做过钳工,工厂就安排他从事钳工活。
起初,邓小平的任务是用汽油清洗机器零件,但他手抖,拿不住东西,弯腰也困难。后来改看图纸,可眼睛老花,做得也很勉强。最后还是邓小平自己提出,想干一点出力气的活。
这个细节让罗朋很感动。在如此困难的境况下,邓小平仍然保持着乐观积极的态度,主动要求承担更多的劳动任务。这种精神状态让罗朋更加坚定了要好好保护他的决心。
【三】精湛的技艺与日常生活
邓小平拿起锉刀,有板有眼地锉了起来。他的手法熟练,技艺精湛,让工友们刮目相看。
工人们都说老邓的技术达到了"四级钳工"的水平,是车间最好的钳工。凡经他修整过的机器零件,没有不合格的。
邓小平每天上午8点准时来车间劳动,中午11点半下班回家,工作3个半小时。他从不抽烟喝酒,很少说话,干活非常认真。工友们发现,他观察得非常仔细,车间里的每一个细节他都能注意到。
卓琳被安排和女工们一起清洗线圈,也在修理车间,工作区域与邓小平挨着,距离不过一二十米。程红杏是带她的师傅,卓琳性格开朗,工作认真,很快就掌握了技术要领。
不管烈日炎炎还是冰天雪地,邓小平都按时上班,从不请假。即使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他也坚持参加劳动。这种敬业精神让工友们深受感动,也让罗朋更加敬佩这位老革命家的品格。
时间长了,大家都不把他当"监管对象"对待。休息时,邓小平会和工友们聊一些技术问题,偶尔也会询问大家的生活情况。他的平易近人和真诚关怀,让工友们逐渐忘记了他的特殊身份。
邓小平还经常关心工厂的技术改进。有一次,他看到厂里一名叫余克钧的技术员熟练地试制出一款新模具,主动询问他的专业背景。当得知余克钧毕业于天津工学院的内燃机设计和制造专业时,邓小平沉思片刻,感慨地说技术的重要性。
【四】罗朋的细心安排
为了保证邓小平的安全,罗朋做了周密的部署。他在全厂大会上宣布了保密纪律,要求所有人不得向外透露任何消息。
厂里还成立了由7人组成的安全保卫小组,并派一名老党员把门,规定外来人员只能在厂部接洽工作,不准随意进入车间。
罗朋的安排非常细致入微。他组织工人彻底打扫厂区卫生,清理掉一些可能引起不良影响的标语和大字报,营造出干净整洁、友好宽松的环境。他甚至专门修了一间单独厕所供邓小平使用,考虑到了各种可能的细节。
起初,邓小平夫妇从住所到工厂要绕一个大圈子,得走40多分钟,还要经过一个长途汽车站,既费时又存在安全隐患。工人师傅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自发地从工厂后墙开了一个小门,沿着门外的荒坡和田埂,用炉灰渣铺了一条1.5公里长的田间小道,从厂区直通步校。
这条小路穿越沟壑、草地、工厂、农田、商店、校园、军营,连接着各行各业。不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邓小平都沿着这一条小道上班劳动,从不间断。后来,人们把这条小道称为"小平小道"。
罗朋对这条小道的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他不仅提供了必要的材料,还安排人员定期维护,确保道路的安全和畅通。在他看来,这不仅仅是一条上下班的路,更是一条体现工人阶级情谊的路。
除了工作安排,罗朋还关心邓小平一家的生活。当时邓小平的工资已被停发,仅发最基本的生活费,经济比较困难。罗朋在不违反规定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一些生活便利。
【五】深厚的工友情谊
在工厂劳动期间,邓小平和工友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有一次,邓小平在工厂劳动时突然面色苍白、冷汗淋漓,不能支持。工友们看到后,立即扶他躺下。卓琳估计他是低血糖的毛病犯了,程红杏立即赶回家里,泡了一碗糖水给他喝。情况缓解后,大家又用拖拉机把邓小平送回家中。
几天后,卓琳带上一大包白糖还给程红杏,她笑着说借了东西要还,体现了良好的品德修养。这个细节深深感动了工友们,也让大家更加敬重这一家人。
工人们对邓小平一家关怀备至。他们常常送给邓小平一家一些做米酒的酒药等生活用品,还帮他们磨米粉。有一次,邓小平在上工的路上不小心滑倒摔了一跤。工人们知道了,立即悄悄地连夜把那段泥泞的路修好了。
工友们还利用车间的废旧材料,为邓小平制作了一台电风扇,方便他工作时使用。为了照顾邓小平的儿子邓朴方,他们还专门制作了一张装有吊环的床,考虑得非常周到。
这些朴素而真挚的关怀,让邓小平一家深受感动。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显得格外珍贵。邓小平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着工友们的关心,他总是主动帮助解决一些技术难题,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
罗朋看到工人们对邓小平的自发关爱,心里也很感动。他认为这体现了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也说明了邓小平的人格魅力。在管理上,他既要确保安全,又要维护这种和谐的工作氛围。
1972年秋天,一个普通的下午,罗朋正在办公室处理日常事务。外面秋风萧瑟,梧桐叶片纷纷飘落,预示着季节的变迁。突然,厂门卫匆匆跑来报告,说有省里的干部要见他,还带着一份重要文件。
罗朋心里一紧,不知道这次会是什么事情。自从邓小平来到工厂后,他一直小心翼翼地处理各种事务,生怕出现任何差错。这次突然有省里的人来,会不会是工作上出了什么问题?
来人是省革委会的一位副主任,神情严肃,手里拿着一个密封的文件袋。他进入办公室后,先是仔细环顾四周,确认没有其他人在场,然后才坐下来。
罗朋的心跳开始加速,手心也开始出汗。他隐约感觉到,这份文件的内容将会彻底改变一切。而当那位副主任缓缓打开文件袋,取出里面的正式文件时,所有人都不会想到,几个小时后,这份文件所带来的变化将让整个工厂的命运发生翻天覆地的转折......
【六】意外的转机
文件的内容让罗朋既意外又激动。这是一份关于邓小平即将结束在江西劳动生活的正式通知。中央决定让邓小平回京,重新安排工作。这个消息对于罗朋来说,既是一种解脱,也是一种不舍。
三年多来,罗朋一直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和责任。他不仅要确保邓小平的安全,还要处理各种复杂的情况。现在这个任务即将结束,他心里五味杂陈。一方面,他为邓小平能够重新回到工作岗位而高兴;另一方面,他也舍不得这位令人敬佩的老革命家。
省里的副主任告诉罗朋,上级对他在这个特殊时期的工作表现非常满意。邓小平在江西期间没有出现任何安全问题,工厂的劳动安排也很合理,得到了中央的认可。这对罗朋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肯定。
接下来的几天,罗朋开始着手安排邓小平的离别事宜。他要确保这个过程顺利进行,同时也要做好保密工作。工厂里的工人们虽然还不知道具体的消息,但他们也隐约感觉到了某种变化。
1973年2月,邓小平结束了在江西3年零4个月的劳动生活,准备重新回到北京。临走前,他特意找到罗朋告别。两个人站在工厂的大门口,都没有说太多话。邓小平只是紧紧握着罗朋的手,眼中充满了感激之情。
罗朋心里也很不平静。这三年多来,他不仅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也与邓小平建立了深厚的情谊。看着这位即将重新走上重要工作岗位的老革命家,他心里充满了敬意和祝福。
邓小平离开的那一天,工厂里的工人们都来送别。大家虽然知道这一天迟早会到来,但真正面临分离时,还是感到很不舍。邓小平向每一个工友告别,感谢他们三年多来的关心和帮助。
【七】各自的人生轨迹
邓小平离开后,罗朋也迎来了自己人生的新转折。由于他在特殊时期的出色表现,上级决定给他新的工作安排。1973年,罗朋被调到江西共产主义大学任副校长。
这个调动对罗朋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从管理一个小工厂到负责一所大学的教学工作,跨度很大。但罗朋没有退缩,他凭借多年来积累的工作经验和组织能力,很快就适应了新的工作环境。
在江西共产主义大学,罗朋展现出了出色的管理才能。他注重教学质量,关心师生生活,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他的工作作风严谨务实,深受师生们的尊敬。
1975年,组织上又有了新的安排,罗朋被调回江西蚕桑垦殖场担任党委书记。这是他曾经工作过的地方,重新回到这里,他感到既熟悉又亲切。在这个岗位上,他继续发挥着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组织能力。
在蚕桑垦殖场,罗朋积极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改善职工的生活条件。他深入基层,了解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在他的努力下,垦殖场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进步。
1980年,一个让许多人都意外的消息传来:罗朋被调任江西省民政厅厅长。这个任命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罗朋从一个基层干部成长为省厅级领导干部,这个过程充满了坎坷和奋斗。
罗朋能够获得这个重要职务,主要靠的是他多年来的努力和出色表现。无论是在拖拉机厂、共产主义大学,还是在蚕桑垦殖场,他都认真负责,兢兢业业。他的工作能力和品德修养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群众的认可。
在江西省民政厅厅长的位置上,罗朋充分发挥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工作经验和管理能力。民政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责任重大。罗朋深知这一点,他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他注重调查研究,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情况。他关心困难群众的生活,积极推动各项民政政策的落实。在他的努力下,江西省的民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中央和省里的肯定。
罗朋还特别注重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他认为,要做好民政工作,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他经常组织培训学习,提高干部的业务水平和思想觉悟。
在担任民政厅厅长期间,罗朋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他不搞特殊化,不摆架子,始终和基层干部群众保持密切联系。这种作风赢得了大家的尊敬和爱戴。
邓小平回到北京后,开始了他人生中最辉煌的阶段。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后,他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虽然工作繁忙,但他没有忘记在江西的这段经历,更没有忘记罗朋等人的恩情。
偶尔,邓小平会托人带话问候罗朋,了解他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两个人虽然见面不多,但彼此的情谊一直保持着。这种跨越时空的友谊,体现了真诚和信任的可贵。
罗朋在民政厅厅长的位置上一直工作到退休。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忠诚和担当。1995年,80岁的罗朋在南昌安详去世。在他的追悼会上,来了很多人,其中包括一些当年拖拉机厂的老工人,还有省里的领导干部。
回顾罗朋的一生,他从一个普通的革命干部成长为省厅级领导,这个过程充满了奋斗和坚持。他在不同的岗位上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这说明了他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
更重要的是,罗朋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他选择了保护和关爱,选择了责任和担当。这种选择不仅体现了他的人格品质,也影响了他后来的人生轨迹。
2008年12月,卓琳在给小平小道陈列馆的信中写道:"在新建的三年,是一段难忘的时光。拖拉机厂工人师傅们的深情厚谊至今仍然温暖着我们的心。"这份温暖,不仅来自于普通工人的朴素情感,更来自于罗朋这样的好干部的无私保护。
从1969年到1995年,从一个小小的拖拉机厂厂长到省厅级干部,罗朋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人生道路。他用自己的努力和坚持,赢得了应有的尊重和地位。而那条"小平小道",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见证,提醒着人们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正义和良知。
炒股股票配资网站,最安全的配资平台,在线配资论坛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