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截至7月8日11时38分,2025年度票房(含预售)突破300亿元,创下中国影史近五年来年票房最快达到300亿元的新纪录。在暑期档这个新的“票房发力点”中,电影《恶意》用悬疑的叙事串联起自媒体狂欢、舆论暴力与人性暗涌,成为这个夏天最具争议的作品之一。上映6天,它以1.25亿元的累计票房在这个强敌环伺的档期中占有一席之地,却也面临着褒贬不一的口碑——猫眼9.5分的热捧与豆瓣6.3分的审慎,折射出观众对“现实映照”与“艺术表达”的双重标尺。
直面网络时代的社会痛点
由来牧宽、姚文逸执导,陈思诚编剧、监制的电影《恶意》于7月5日正式上映,以“滨江三院双人坠楼案”为线索,通过记者叶攀(张小斐 饰)的调查揭开多重反转:护士李悦被简单污名化为“小三”,母亲尤茜(梅婷 饰)遭质疑“杀女”……影片试图运用强剧情、“舆论罗生门”来解剖现实中网络暴力的恶性循环。
“《恶意》里案件的反转,从戏剧功能上与传统悬疑片不同。它不再是推动剧情的动力,而是作为引出媒体报道、网络讨论的引子。”有影评人如是评论。目前,《恶意》收获的好评,也主要源于其对社会现实的映照。影片聚焦网络时代的社会痛点,将自媒体乱象、网络暴力、公众舆论失控等现象逼真呈现。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影片的首映礼上表示《恶意》的张力十足,“可看性与社会性兼具”。
电影中尤茜被质疑后企图自杀的情节,暗合现实中2022年“粉发女孩”被网暴自杀事件;未经核实煽动舆论的桥段,则讽刺了“成都49中”等事件中自媒体的失实报道。这种“虚构的真实”让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沈嘉熠感慨:“《恶意》拓宽了悬疑类型边界,非常符合当下的社会环境,是一次有态度、有温度、由‘网感’的表达。”
导演将热搜词条、流量数据等元素转化为视觉语言,让抽象的“网络暴力”具象为银幕蔓延的“病毒式符号”。案件发生后,自媒体迅速涌入医院,用片面言论和直播引导舆论走向。尤其是土豆扮演的视频博主在舆论的跳转下不停“站队”、“打脸”的场景与现实中“吃相难看”的部分自媒体高度吻合,易引发观众共鸣。这种剧情编排不仅吊足观众胃口,还提供了一定的情绪价值。
《恶意》中全员在线的演技也是一大亮点。梅婷诠释的母亲尤茜,在女儿离世的崩溃与被网暴时的绝望之间挣扎,被观众称为“窒息式表演”;张小斐则颠覆喜剧形象,将媒体人的道德困境浓缩于电影中——当弹幕从“女神加油”变为“杀人凶手”,她嘴角的职业性假笑与眼神中的慌乱形成极具讽刺的对比。
商业“算计”下的叙事短板
然而,《恶意》中存在的剧情和逻辑漏洞也遭到了不少观众和影评人诟病。比如,晨晨仅靠一篇针对领导的监督报道便从实习生晋升为主编,这在现实中缺乏合理性;尤茜跳楼时,消防员和气垫“姗姗来迟”的情节设置,则被指强行制造悬念,罔顾基本常识;而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下偷拍警察办案并私自发布的情节更让剧情变得突兀和失真……
《恶意》也陷入了“强行反转”的困境,被批“为颠覆而颠覆”,牺牲了叙事合理性。博主“妮妮爱生活”指出关键问题:警方竟遗漏案件中关键的监控录像,剧情推动仅依赖一段“摄像机正对病床”的巧合自拍,削弱悬疑根基。而尤茜拔管时犹豫的母性挣扎铺垫不足,突兀的“黑化”如同剧本杀里的工具人。“剧情上其实很好猜,也都摆在明面上,人物的反转更是转得不知天地为何物了,生怕观众的注意力走掉。”一位名为momo的网友这样说道。
陈思诚打造的“重热点+强反转+社会议题”创作模式,在《消失的她》《误杀》和《默杀》中验证了商业成功,分别实现35亿、13亿和13亿票房。但在面临多部国内外电影竞争的情况下,截至7月9日,灯塔专业版对《恶意》预测的总票房仅为2.81亿,距离成为爆款仍有差距,这也暴露了该模式的可持续性危机。
其根本症结在于创作模式的自我反噬,除去过度依赖戏剧冲突导致逻辑合理性全面崩塌外,这套脱胎于翻拍改编与热点移植的速成模式,也在原创赛道彻底暴露短板。
影视评论人曾于里此前表示,“‘陈思诚模式’下的电影缺乏艺术性,也没有对主流秩序的挑战和质询,有的只是商业片的‘算计’——如何去炒作话题、挑逗情绪、贩卖焦虑、激发观影需求……”或许只有跳出套路化的创作惯性,回归对故事本身的真诚打磨——多一分对叙事逻辑的敬畏,少一分对流量密码的依赖,才是破局的关键。
然而,不可否认,银幕之外,《恶意》的话题度还在持续发酵。不少观众留言称看完影片对网络暴力有了新认识,意识到随手转发可能会伤人。这种超出娱乐范畴的社会反思,使其能够跳出普通悬疑片框架,具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
“没有任何人是真正意义上经得起网络放大镜检阅的,我们不要回避人的天然瑕疵。”陈思诚向观众袒露,这句台词是他的肺腑之言。据统计,2024年中国网络暴力案件立案数同比增长37%,其中72%的受害者曾遭受“非辱骂式道德审判”,这一现实数据与影片中的“温柔恶意”形成了有些残酷的互文。
炒股股票配资网站,最安全的配资平台,在线配资论坛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